又被查处!核酸检测成“新刚需” 3千亿市场肥了谁?

2022-05-31

“当你在阳光下看到一只蟑螂时,说明阴暗处已经挤不下了。”

过去10天,北京已有3家核酸检测机构被立案查处,多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从超能力承揽检测业务,将未检测的样本谎报阴性,到稀释样本进行多管混检,核酸检测的“大饼”背后花样百出。

在核酸检测日益成为“新刚需”的背景下,3千亿市场肥了谁?

“新刚需”

中国抗疫成果的取得,核酸检测可谓功不可没。

整个核酸检测行业,从上游的核酸检测试剂提供商,到检测设备,实验室设备公司,到中游的采集核酸样本的各类服务人员,再到做检测的实验室,最后发布检测结果的信息结构,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华创证券宏观研究团队在测算,中国这2年,为核酸检测已经支付了3000亿元,已经完成至少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

截至5月底,中国已经有超过30座城市宣布执行常态化核酸检测,覆盖人口规模达4.2亿。

其中,超过10个人口达到千万级的超大城市已经实现了核酸检测常态化布局。

宣布核酸检测常态化的城市

除了客观防疫需求外,政策也加速了核酸检测行业的发展。

国家卫健委已经多次放风省会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要建设15分钟核酸检测“采样圈”。

建设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一事,正在成为地方政府的“新刚需”。

3000亿“大饼”待瓜分

常态化背景下中国核酸检测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

以简单的模型来测算,全国人口大约14亿,按目前国务院宣布最新单价测算,混测5元/人/次,假设大规模检测平均3天测一次,一年122次。

那么,一年的市场规模大概8540亿元。

全国常态化检测可能过于理想化,以目前国内城市医疗条件可基本实现常态化检测的三线及以上城市为模型边界估算。全国三线以上城市人口大约5亿人,混测5元/人/次,假设大规模检测平均3天测一次,一年122次。

那么,一年的市场规模也达到3050亿元。

再考虑个人出行要求、医疗、企业复工复产等需求自愿单人单检的,假设一年5亿人次检测,单人单检价格16元/人/次,一年规模80亿元,相比于大规模检测,属于小巫见大巫。

总的来说,如果中国实现大城市核酸检测常态化,中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会在3000亿元上下。

环保企业齐“上阵”

受政策、市场等因素的驱动,核酸检测上游原材料制备、核酸采样亭(屋)、核酸采样车热度猛增,生产厂家数量成倍增加,检测实验室也犹如雨后春笋,不少上市公司纷纷入局。

核酸检测的造富神话中,最先享受到“吃螃蟹”福利的是检测公司。

据上市公司年报,2021年收益前三的公司分别为迪安诊断、金域医学、达安基因,全年总营收分别达130.83亿、119.4亿、76.64亿,核酸检测部分贡献了大半的份额。

第二个新热点是新冠抗原检测,截至日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32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东方生物、明德生物、万泰生物、热景生物、乐普医疗、万孚生物、诺唯赞等多家上市公司下足马力,全面铺货,都希望分得更大的一杯羹。

核酸采样亭(屋)、核酸采样车则是得益于“采样圈”成为新的热点,这个新鲜事物,之前并无专业的生产厂家。

率先进入这一领域的,主要是医疗设备生产企业、物联网公司,以及一些生产移动房屋、环保设备的企业,如环卫特种车辆、环保设备、装配式公厕、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等生产商,还有从事环境检测的企业等。

里面也不乏大企业的身影,如北京环卫、盈峰中联、宇通重工、劲旅环境等。

公开资料显示,各地核酸检测采样亭的政府招标采购价大约在2万元-5万元/台不等。而有厂商表示,售价2万元的采样亭,利润大约3000元。

目前核酸采样屋(亭)的材料工艺、功能配置、安全指标没有统一标准,价格不透明,采购流程也不清晰,随着新加入的厂商越来越多,“核酸采样亭”市场已初步显示出“内卷”的苗头,未来的利润空间还可能进一步压缩。

下一个口罩行业?

疫情爆发之初,口罩成为稀缺品,一时之间,多家企业纷纷跻身口罩市场,但很快供过于求,大量口罩堆积滞销。

从2020年疯狂的“口罩”再到如今的“核酸检测机构”,这把火还能烧多久?

回到本篇提及的核酸检测费用上,医保不支付,地方政府没钱,发债没人要,那谁出这个核酸检测费用?

5月26日,国家医保局正式表态: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将由各地政府承担。

针对核酸检测服务,国家医保局特别强调,其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体现保本微利、质价相符,不得借疫生不义之财。

医保是大家的钱,是治病的命根子。地方财政不是印钞机,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

个人自费不实际,大家都很穷。

在不断有企业入局竞争、核酸检测价格下调暂未见底,多地检测节奏放缓,带血的疫情风口还能持续多久?

值得每一家拟入局企业深思。